本文作者:cysgjj

纺织技术起源史实,纺织技术起源史实是什么

cysgjj 2024-04-21 34
纺织技术起源史实,纺织技术起源史实是什么摘要: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纺织技术起源史实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纺织技术起源史实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上海见证近代工业相关史实?1888...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纺织技术起源史实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纺织技术起源史实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上海见证近代工业相关史实?
  2. 1888年清政府就能够仿造出马克沁机枪,为何没有大量制造?

上海见证近代工业相关史实?

上海见证了丰富的近代工业史实。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上海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工业中心。这个过程中,上海的工业生产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

纺织技术起源史实,纺织技术起源史实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中,上海杨浦区被誉为“工业杨浦”,创造了中国“百年工业”众多之最,是上海近代工业的摇篮,更是中国百年工业长廊的见证。杨浦地区工业产值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占上海的1/4与全国的1/20。目前杨浦区保留近代工业遗存30余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处、“杨浦区文物保护单位”4处。长达15.5公里的杨浦滨江沿线曾是工业生产活动的聚集地,涵盖军事工业、纺织、电力、水力等多种行业类型,现拥有面积多达100多万平方米的老厂房。

此外,沿黄浦江分布的上海杨树浦水厂、上海杨树浦电厂、上海船厂、上海烟草厂、上海杨树浦煤气厂等在内的“八厂一桥”是杨浦区工业发展历史不可磨灭的记忆,在上海及中国近代工业历史发展扮演重要的角色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您查阅相关网站

纺织技术起源史实,纺织技术起源史实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从清末1860年代洋务派创办江南造船厂开始,随后由于辛亥革命欧洲一站的关系,帝国主义放松了对华侵略,大批的名族资本得以在上海发展壮大,也让上海成为了无产阶级革命开始的地方。

1888年清***就能够仿造出马克机枪,为何没有大量制造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拳民”们还傻乎乎地嚷嚷着“刀枪不入”地手持刀、矛向前冲锋,即便是清军手里的枪还动不动在炸膛。

可是,谁能够想到早在1888年的时候,由李鸿章于1865年一手创办的金陵机器制造局便已经仿制成功了在研发于1883年、定型于1884年的马克沁重机枪,不得不说,金陵制造局能够用短短的几年时间仿制成功马克沁,确实很出乎人们的意料。

纺织技术起源史实,纺织技术起源史实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试想一想,如果1884年仿造马克沁成功后便开始量产的话,那到了1900年,清军也能扛着马克沁重机枪“哆哆哆”地对着洋人扫射了,慈禧还会这么狼狈地逃出北京吗?

那么,清***为什么没有对马克沁机枪进行量产呢?

实际上,所谓的仿造的核心从来都不是“仿”,说到底仿造的核心仍然是技术,没有技术,何谈仿造,又如何仿造?

拿一支普普通通的圆珠笔来说,圆珠笔在1888年便已经产生了,可是谁能够想到,中国这个每日消耗圆珠笔不可计数的国家,即便是在该给开放之后数十年,想要生产一支圆珠笔却仍然需要进口笔头?

圆珠笔的笔珠看上去只是一粒小小的圆珠,可是它却难倒了无数人。

可见,这一粒小小的圆珠也不是仅仅将它打磨成合适的大小便可以了,它的核心仍然是技术,是笔尖钢的生产技术。

“太快!太快了!”1884年李鸿章参加伦敦举办的新枪发布会上大声感叹。马克沁重机枪在半分钟内一梭子打出300发***,将一棵大树拦腰切断。李鸿章立刻买了一挺带回国研究。

李鸿章看到的马克沁

这一年,离中日甲午战争还有10年时间,如果大量制造马克沁重机枪,并大力发展陆军力量,或许会改变甲午战争的结果。但是没有如果,洋务大臣犯了下一个致命战略错误,让腐朽的大清失去了最后的复兴机会。

李鸿章拿回的那挺马克沁机枪,由金陵制造局于1888年仿制成功,命名为赛电枪,顾名思义就是像闪电一样快、一样猛,而英国陆军1891也才开始装备马克沁机枪,大清比大英帝国还早了三年。在19世纪末期,也就是甲午战争爆发之前,在洋务派大臣张之洞、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的努力下,全国已经有以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福建船政局、汉阳兵工厂代表的30多家规模型军工厂,形成了基本完备的军工产业链。

金陵制造局的马克沁

他们不仅能够生产“汉阳造”***,还能够阿姆斯特朗式后膛快炮、半自动***“快利枪”、赛电重机枪等前卫新式武器。1880年天津机器局还试造了中国第一艘潜艇,福建船政局甚至建造了排水量2000吨第一艘国产铁甲舰——平远舰。直到将近100年以后,我们才再次拥用建造2000吨排水量以上军舰的能力。甲午之前的清朝军工产业水平远远在当时的日本之上。八路军的马克沁

由此可见,大清完全具有大规模量产马克沁机枪的技术能力。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后,大清迎来了回光返照的“同治中兴”,洋务派手中有权有钱,完全有能力大规模发展以***、重机枪、后膛炮为主要武器的陆上武装力量,打造一支让列强胆寒的陆军。

也许是在海上被列强打怕了,也许是对陆军能力的过分自信。洋务派把目光放在了海上,聚全国之力打造北洋、南洋海军,耗费巨资从欧洲引进的大量先进的铁甲舰,钱都让海军花完了,陆军成了后娘养的。上节提到了那些陆战武器都没有大规模列装,最简单的***产量也只达到每1500支,根本经不起一次大规模战争的消耗。

***的马克沁

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灭,登陆后的日本军队几乎没有受到太多的抵抗,人们不禁要问当年血战金陵的湘军、淮军哪里去了。仅仅从武器这项来看,甲午战争的清朝陆军已经落后了日军。如果清军大量装备马克沁机枪等重火力陆战武器,那日俄战争马克沁收割鬼子小命的场景将提前10年上演。

在1888年金陵机器制造局成功仿制了马克沁机枪,并命名为赛电枪,并进行少量生产,到1896年停止生产。之所以没有大量制造,主要是当时对于马克沁机枪的作用认识不足,而且这种仿造并没有真的摸透其原理,生产缓慢,自然产量不大。

洋务运动开始以后,清朝也兴办了很多新式工厂,其中军工企业比重极大,金陵机器制造局就是其中之一。到1888年的时候,金陵机器制造局成功的仿制了马克沁机枪,应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成就,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其中的不足。

马克沁机枪

这种仿制,仅仅是根据进口的马克沁机枪拆卸以后按照零件绘制图纸,然后照样装配起来,对于其工作原理、性能特点等等都并不了解,只是单纯的依葫芦画瓢而已。在生产中遇到问题,也只能去找原装产品比较,看是否绘制生产过程中出错,这种生产方式的效能可想而知有多落后。

然而更重要的是清廷上下大多对马克沁机枪的认识不足,并没有意识到其作用。当然,这在当时西方国家也存在这个问题,毕竟此时的马克沁机枪还没有经过实战考验,人们很难认识到其作用。但是清军的问题是,他们更喜欢抬枪。

早期的抬枪类似放大的鸟枪,早在***战争前就大量装备清军。在引进西方武器生产设备以后,前膛的抬枪被改进为后装线膛,因为其发射的枪弹射程较一般***为远,而且较大炮为轻,所以清军将其作为支援火力使用,而且使用散弹时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清军不爱瞄准的习惯,因此大受欢迎。

然而抬枪的问题也很多,在远距离上其精度较差,而近距离使用散弹的话杀伤力则有限,使用时除了比较热闹外效果一般,不过对于清军来说,热闹就够了。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时,很多部队都不喜欢新式的洋枪,反而要求大量配发抬枪,有效的减少了敌军的伤亡。

庚子事变时日军缴获的抬枪

所以在1896年后,赛电枪、格林炮等新式武器逐步停产,金陵机器制造局转而生产老旧无用的抬枪。英国人贝斯福就吐槽说金陵机器制造局用最新式的机器生产无用的产品:

机器多是现代的, 头等的, 但用来制造过时的无用的军需物品, 他们正在大量制造一种小炮, 放射大约一磅重的炮弹, 大部分的机器用来制造抬枪。

所以阻碍赛电枪产量最大的问题,是清军自身对其作用认识不足,不会大量装备,自然也不需要大量生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纺织技术起源史实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纺织技术起源史实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wrw.com/post/17357.html发布于 2024-04-21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