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的麻布纺织技术,古代麻布图片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的麻布纺织技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古代的麻布纺织技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夏布,古人用来抵挡酷暑的面料,到底是如何制成的?
中国是苎麻品种变异类型和苎麻属野生种较多的国家,中国苎麻栽培历史最悠久,距今已4700年以上。对苎麻织成夏布也有许多记载。从苎麻到夏布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割麻、绩纱、挽麻团、刷浆、上机织造、印染、晾晒等等,方成服饰。最主要的步骤有三步。
第一步:剥麻
将苎麻砍下,去掉叶子,剥下茎皮,就可得到淡青色的苎麻纤维。
第二步:漂白
古人对苎麻的漂白主要是自然漂白,一般有如下几种:清水漂白法、日光漂洗法、露漂法、石灰水漂法、炭熏法、牛粪浸渍法等。经过上述各种方法漂洗调至成的苎麻,按其质量及长度分标庄、头庄、二庄、三庄、白索、晒青等级(名)别,打成捆。
第三步:绩纱
分为原麻漂白、撕片、卷缕、捻纱、绕纱五道工序进行。绩纱尽为女工,绩纱时将经上述自然漂白后的苎麻,撕开成片,卷成一缕缕,放入清水盆中,然后用手指梳成一根根苎麻细丝,放在大腿股上,用手捻接成细小麻纱线,再卷成如茧状纱绽一样小团缕。
第三步:织布
分为刷布、上机、上浆、织造四道工序,其中以刷、织造为难。如果手艺不精,分断纱,又费时,次品又多。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第二卷“乃服”中图文并茂地记述了“腰机”和“夏服”两章。明代时,夏布制作工艺作坊尤其发达,编织夏布普遍***用腰机。
黄麻怎么做成麻布?
黄麻布和亚麻布自宋代开始生产。 在麻纺织技术形成之前,人类用石器敲打,使麻类植物变软抽丝编织成布。
现代纺纱织布流程:黄麻经抽抽丝—开松—清棉—梳理—并条—粗纱—细纱—织布等现代技术生产工序后即由原生黄麻制成黄麻布。
手工纺织生产在历史中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夏代以后直到春秋战国,纺织生产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很大的发展。原料培育质量进一步提高;纺织组合工具经过长期改进演变成原始的缫车、纺车、织机等手工纺织机器。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有一部分纺织品生产者逐渐专业化,因此,手艺日益精湛,缫、纺、织、染工艺逐步配套。纺织品则大量成为交易物品,有时甚至成为交换的媒介,起货币的作用。产品规格也逐步有了从粗陋到细致的标准。商、周两代,丝织技术突出发展。到春秋战国,丝织物已经十分精美。多样化的织纹加上丰富的色彩,使丝织物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贵衣料。这是手工机器纺织从萌芽到形成的阶段。 秦汉到清末,蚕丝一直作为中国的特产闻名于世。大宗纺织原料几经更迭:从汉到唐,葛逐步为麻所取代;宋至明,麻又为棉所取代。这个时期里,手工纺织机器逐步发展提高,出现了多种形式:如缫车、纺车由手摇单锭式发展到多种复锭(每台3~5锭)脚踏式;织机形成了素机和花机两大类。花机又发展出多综多蹑(踏板)和束综(经线个别牵吊)两种型式。宋代以后纺车出现适应集体化作坊生产的多锭式。在部分地区,还出现利用自然动力的“水转大纺车”。纺、织、染、整工艺日趋成熟。织品花色繁多,现在所知的主要织物组织(平纹、斜纹和缎纹)到宋代已经全部出现。丝织物不但一直保持高档品的地位,而且还不断出现以供观赏为主的工艺美术织品。元、明两代,棉纺织技术发展迅速,人民日常衣着由麻布逐步改用棉布。这是手工机器纺织的发展阶段。 18世纪后半叶,西欧在手工纺织的基础上发展了动力机器纺织,逐步形成了集体化大生产的纺织工厂体系,并且推广到了其他行业,使社会生产力有很大的提高。西欧国家把机器生产的“洋纱”、“洋布”大量倾销到中国来,猛烈地冲击了中国手工纺织业。中国在***战争失败后,从1870年开始引进欧洲纺织技术,开办近代大型纺织工厂,从此形成了少数大城市集中性纺织大生产和广大农村中分散性手工机器纺织生产长期并存的局面。但是工厂化纺织生产发展缓慢,截至1949年,占主导地位的棉纺织生产规模还只有 500万锭左右。这是大工业化纺织的形成阶段。 摘自后岜山的博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的麻布纺织技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的麻布纺织技术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wrw.com/post/22298.html发布于 2024-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