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道婆 纺织技术,黄道婆纺织技术的特点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黄道婆 纺织技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黄道婆 纺织技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一句话形容黄道婆纺织成就?
棉神。
难以忍受家暴的黄道婆,离家出走,到海南三亚一带学习纺织技术。三十多年后,回到故乡。
由于刻苦钻研,她发明了脚踏式纺织机,比落后的手工技术,效率足足提高了三倍。同时,还发明了弹绵机。
正因为她的贡献,她的家乡江南地区成为了当时的纺识中心,也是当时最富庶的地区。
黄道婆做了什么贡献?
黄道婆(1245~1330年),又名黄婆或黄母,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人。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由于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的时候,被尊为布业的始祖。
黄道婆出身贫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压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岛),以道观为家,劳动、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师从黎族人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
元代元贞年间(1295—1296)重返故乡,在松江府以东的乌泥泾镇,教人制棉,传授和推广“捍(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纺(纺车)、织(织机)之具和“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她所织的被褥巾带,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由于乌泥泾和松江一带人民迅速掌握了先进的织造技术,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广传于大江南北”。当时的太仓、上海等县都加以仿效。棉纺织品色泽繁多,呈现出空前的盛况。黄道婆去世以后,松江府曾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称。
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张之象塑其像于宁国寺。清嘉庆年间,上海城内渡鹤楼西北小巷,立有小庙。黄道婆墓在上海县华泾镇北面的东湾村,于1957年重新修建并立有石碑。上海的南市区曾有先棉祠,建黄道婆禅院。上海豫院内,有清咸丰时作为布业公所的跋织亭,供奉黄道婆为始祖。在黄道婆的故乡乌泥泾,还有上海,至今还传颂着:“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的民谣。
纺纱技术开山鼻祖?
纺织的鼻祖是黄道婆
黄道婆(1245-1330),又名黄婆或黄母,宋末元初著名棉纺织家、改革家。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人,出身贫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压迫流落广东崖州(今海南),以道观为家,劳动与生活在黎族姐妹当中。并将学到的黎族织锦等先进的纺织技术(如错纱配色等)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如搅车、弹棉弓、纺车等),回到故乡传授,而受到众百姓的敬仰,在明清时代被尊为布业的始祖。
黄道婆发明车的时间?
在元朝元贞年间,约1295年,黄道婆就跟木工师博一起,经过反复试验,把用于纺麻的脚踏纺车改成三锭棉纺车。
她的革新和发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扎棉去籽方面,在改进了黎族人民所用的踏车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扎棉用的搅车,使二轴相轧,籽落于内,棉出于外,大大提高了工效。在弹花方面,将原来长1尺的小弓,改为长4尺的强而有力的大弓,这样既提高了弹花的效率又保证了纺纱的质量;在纺纱方面,过去的纺车只有1个锭子,只能纺1根纱,而她创造性地发明了一种有3个锭子的脚踏纺车,同时可以纺3根纱。
年老的黄道婆于元朝元贞年间(1295年至12***年)因为遇到了海船,于是从崖州回到出生地乌泥泾。
回到家乡后,她看到家乡的棉纺织技术十分落后,就根据当地棉纺织生产的需要,总结出一套融合黎族棉纺织技术与当地纺织工艺为一体的完整新技术纺织车,她将这套技术广传于人,使百姓大众普遍受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黄道婆 纺织技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黄道婆 纺织技术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wrw.com/post/28298.html发布于 2024-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