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纺织图形与图像技术,纺织图形与图像技术就业前景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纺织图形与图像技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纺织图形与图像技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人工智能在纺织服装面料上的实际应用和体现有哪些?
用导线编织的电极矩阵内衣,可以通过摄像头把图像反映在电极矩阵上。盲人紧贴皮肤,穿在身上,可以观察世界。就像用手指在我们的背上写字一样,经过训练,认识物体的速度就会加快。从小训练,效果更好。其原理类似于电子耳蜗,大脑的可塑性很大,一个器官消失了,原本用于此处的神经元,就被其他器官占用。动物的眼睛,本来就是从皮肤进化而来的。
丝织物是如何区分的?织布机是在历史中是如何改革的?
曾作为一个服装专业的学生斗胆来回答一下好了。丝织物在今天已经已经不只紧紧是传统印象中的真丝织物了。轻纺行业的发展惊人瞩目。
已经有很多不同种类的人造丝织物(仿真丝),也是现在普遍流行的丝织物。(参考图1图2)它们甚至有替代传统真丝织物的趋势,因为不管从色泽、质感、透气性、弹性、柔软度等方面都做到很好,而且价格相对很低。
结合题主问题上下文,问的应该是天然丝织物(真丝)的区分方法。首先我们从源头讲,真丝泛指各类蚕丝,桑蚕丝、柞蚕丝、蓖麻蚕丝等等都属于真丝。因为养殖成本、品质好坏等外界因素使得现在主流真丝主要是桑蚕丝和柞蚕丝两种。
桑蚕丝主要产在南方,柞蚕丝主要产在北方,这是其一产地地理区别。
第二,桑蚕丝和柞蚕丝的区别最还在于桑蚕丝是家养的蚕所吐的丝,而柞蚕丝是野生的蚕所吐的丝(两种蚕的养殖方式不同)
三,目前很多人都有野生的就比家养的质量要好的观念,其实不是这样的。桑蚕丝和柞蚕丝的风格完全不同。
桑蚕丝的丝质细腻洁、柔顺且有弹性,纤维较细,匀称,光滑。一般来说桑蚕丝的应用比较广泛,是做服装面料的首选;柞蚕丝丝质硬,强伸度强、耐腐蚀、耐光、吸湿性、色泽天然、蓬松又保暖透气。(参考图3)
耕织图耙耨蕴含怎样的历史信息?
《耕织图》是南宋绍兴三年(1133)楼璹任於潜县令时所绘制。
楼璹(字寿玉,宁波鄞县人,生于1090年,卒于1162年),在於潜任内体察民情,关心民事,深入农村出入农家,与农夫织妇谈论种田、植桑、缫丝纺织等经验和技术。
他深感农民劳作之辛苦,用画笔描绘了当时农业生产和手工纺织的场景和图像,并配以诗文说明。楼璹绘就《耕织图》呈献朝廷,得到南宋皇帝宋高宋的召见和嘉奖,从此仕途光明,绍兴五年(1135)升任邵州通判,二十五年(1155)知扬州,累官至朝仪大夫。《耕织图》由于其“绘图以尽其状、诗文以尽其情”,生动地描绘了耕织详细的生产过程,加上宋元明清历代帝皇的推崇、摹绘和宣传,起到了普及农业生产知识、推广耕织技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
它不仅是於潜历史文化的记录,也是中华农耕文化的瑰宝,《耕织图》被誉为“中国最早完整记录男耕女织的画卷”、“世界首部农业科普画册”。
《耕织图》是楼璹对於潜农业生产仔细观察体验,凭其高超的绘画艺术而作成的,它为后人研究农业特别是农具和织具留下了无法从文字资料中得到的珍贵资料,如浸种、灌溉、收割、簸扬、植桑、养蚕、缫丝、纺织等图,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生产面貌,其记载的许多耕织知识和生产工具甚至一直沿用至今。楼璹的《耕织图》真迹现已失传,但在其影响下,宋代以后都有其摹本,特别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朝摹仿楼璹《耕织图》多流传于世。
根据康熙二十八年(1689)宫廷画师焦秉贞仿南宋《耕织图》和乾隆间宫廷画师冷枚根据楼图重绘的《耕织图》,不但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於潜先进的农桑生产蚕织技术和农夫织妇的辛苦,还为我们留下了江南水乡多竹、用竹之景象,传递着浓郁的竹文化竹知识。
《耕织图》所描绘的农村自然环境、房屋背景、农具织具、生活用具等都有丰富的於潜竹文化情景。如耕图《筛》“茅檐闻杵臼、竹屋细筛簸”,织图《分箔》“桑拓添浓绿、竹间快活吟”中,展现了许多竹林竹屋竹凉棚、竹箩竹筛竹畚箕,竹筐竹匾竹簟皮、竹箔竹篮竹桑篓,处处有竹和竹的器具。据对46幅《耕织图》研究分析和统计,有描绘竹环境、竹建筑物、竹农具工具、竹生活用具和竹玩具等五大类70多种。
世界上最早的织布机?
较复杂的原始腰机在商代的安阳殷墟和台西村以及两周的福建崇安、江西贵溪崖墓中均有发现,更为重要的是云南石寨山出土有纺织场景的汉代青铜贮贝器盖,可以看到原始腰机织布的形象。
这类原始腰机至今仍然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海南、台湾等地使用,在世界各地也比较常见,它是人类最早发明和使用的织机。
原始织布机的具体型制是怎样的,如今还缺乏实物依据,然而,考古学家根据考古学的大量资料,是可以了解到它的大概情况的。在1***5年,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_a***_]遗址,出土纺专、管状骨针等纺织工具。这就是距今几千年的已有的最早的原始织机的佐证,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原始织布工具也是它。
织布机,又叫纺机、织机、棉纺机等,早期的织布机都是依靠人力带动的织布机。无梭织布机技术自19世纪起就着手研究,自50年代起逐步推向国际市场。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新型的无梭织机陆续投入市场。无梭织机对改进织物和提高织机的效率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世界各国被广泛***用。
并加快了织造设备改造的进程,许多发达国家无梭织机的占有率已达80%左右,出现了以无梭织机更新替代有梭织机的大趋势。织布机,织机的俗称。最早的织布机,是席地而坐的踞织机(叫腰机)。使用方法是用足踩织机经线木棍,右手拿打纬木刀在打紧纬线,左手在作投纬引线的姿态。这种足蹬式腰机没有机架,卷布轴的一端系于腰间,双足蹬住另一端的经轴并张紧织物,用分经棍将经纱按奇偶数分成两层,用提综杆提起经纱形成梭口,以骨针引纬,打纬刀打纬。腰机织造最重要的成就就是***用了提综杆、分经棍和打纬刀这三种。这种织机虽然看似很简单,但是已经有了上下开启织口、左右引纬、前后打紧等3个方向的运动,是现代织布机的始祖。
人们在织布的生产实践中,逐步革新成功创造了脚踏提综的斜织机。它的图像,在汉代画像石上多次出现。这种斜织机已经有了一个机架,经面和水平的机座成五六十度的倾角,且***用了脚踏提综的开口装置。织布的人可以坐着操作,手脚一起并用,生产率比原始织布机一般提高10倍以上,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布机。
在现代纺织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形式的无梭织机,有剑杆织机、片梭织机、喷气织机、喷水织机、多相织机、磁力引纬织机等等。与有梭织机相比,无梭织机生产的织物在产量、质量、品种等方面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大部分织造领域取代有梭织机,这个步伐进一步加快,已经从发达国家的纺织工业扩展到发展中国家。从国际无梭织机的技术发展和纺织工业的需求看,喷气织机高速化、宽幅化、系列化方面的进步较快,除在量大面广的棉织行业广泛应用外,在色织、提花等织物应用日益广泛,而剑杆织机的品种适应性、织物花色品种变化、适织范围更广泛等方面具有优势,这两种织机成为纺织工业应用数量最多的两类机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纺织图形与图像技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纺织图形与图像技术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wrw.com/post/29341.html发布于 2024-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