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纺织技术历史沿革图表大全,纺织技术历史沿革图表大全图片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纺织技术历史沿革图表大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纺织技术历史沿革图表大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除了故宫、南博、河博等外,你所知道的特色博物馆还有哪些?
苏州博物馆
著名建筑***贝聿铭的封山之作。 以墙为纸,以石为绘。 极简的中国风格之作。
陕西历史博物馆
馆舍整体风格是“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唐风;藏品有着“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美誉,展示着三秦大地的悠久的历史文化。
国外的暂且放下,我就说说国内的几个吧。
陕西博物馆
陕博给人的第一印象必然那大气磅礴的唐风馆舍,将盛唐时期威服四海、令万邦来朝的风***展露无疑。而镇馆之宝镶金兽首玛瑙杯和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更是体现了盛唐时期社会的富庶、经济的繁荣。
湖北省博物馆
如果说陕博展现的是一个时代的话,那么湖北博物馆就是展现的一个地方的沿革。在钟磬之音中,将楚文化的历史缓缓道来。
湖南省博物馆
因为对汉服感兴趣,所以湖南省博物馆必定要说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众多纺织品填补了中国古代纺织技术和服饰研究的空白,尤其是薄如蝉翼的素纱广褝衣,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遗迹数之不尽,所以说博物馆真的各有特长。规模化的如位于首都北京的国家博物馆,各地的珍藏经常在那里展览,而且不需要门票。几年前去的时候刚碰上借来越王勾践剑和司母戊鼎等珍品展览,大饱眼福。其它还有最近去过的西安陕博,荆州的市博也是非常多珍藏,都免票。陕博旺季的时候经常限流,珍宝阁要另外购票。荆州博物馆不怎出名,但是非常值得仔细参观,里面分玉器,瓷器,竹简等等分馆,基本都是很早之前的出土文物,特别是好长沙马王堆女尸齐名的一具男湿尸,世间罕有。
“鱼米之乡”有哪些地方?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主要是指长江中下游平原,因为我国东部受夏季风影响,降水丰富,所以气候湿润,物产丰富,被称为“鱼米之乡”. 包括:湖南、湖北、江西、江苏、浙江
鱼米之乡:中国长江三峡以东的中下游沿岸带状平原。北接淮阳山,南接江南丘陵。地势不低平,地面高度大部在50米以下。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称两湖平原)和江西鄱阳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长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以及江苏、浙江、上海间的长江三角洲,其中长江三角洲地面高度已在10米以下。平原上河汊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著名的洞庭湖、鄱阳湖、太湖、高邮湖、巢湖、洪泽湖等大淡水湖都分布在这一狭长地带。向有“水乡泽国”之称,盛产鱼、虾、蟹、菱、莲、苇。气候温和,无霜期240~280天,江南可种植双季稻,粮、棉、水产在全国占重要地位,素称“鱼米之乡”。
所谓“鱼米之乡”,一定是能够种作稻谷的平原地带,而且有江有湖,江湖里不仅盛产鱼类,而且水还可以灌溉稻谷。
我是湖北人,因此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湖广熟,天下足”的湖北。当然我是湖北大别山人,属于丘陵地带,并且无江无湖,属于穷乡僻壤。湖北真正的鱼米之乡,是指江汉平原一带,自武汉往西南,一直与洞庭湖相连的地带,沃野千里,又有长江汉水和众多湖泊,是最适合种植稻谷的地方,而且鱼产丰富,人民生活富足。
江汉平原我曾经去过洪湖、仙桃等地,也多次经过那里,那是真正的平原,连个小山包都没有,一望无际。一直到宜昌才开始逐渐有山。
除了湖北,我在浙江湖州也呆过好多年,浙北的杭州、嘉兴、湖州也是平原,我们都知道浙江山区很多,在以农业为主的历史时代,那可是个穷地方,而只有杭嘉湖平原,在历史上一直是鱼米之乡,人民生活富贵。
这点我们可以从北宋灭亡之后,南宋选择杭州作为首都可以看出来,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很幸福,“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90年代末我从湖北去浙江湖州务工时,那里的农村富裕程度让我吃惊不已,那时农村家家户户就已经住楼房了,而且从楼房外观来看,最少建了十年以上,也就是说那里的农民在80年代就已经住上了楼房,而在我的湖北老家,直到2000年之后才全部住上了楼房,整整相差了20年。
其它的鱼米之乡应该还包括湖南洞庭湖平原、江西鄱阳湖平原。安徽长江沿岸平原、江西鄱阳湖平原、苏北高邮湖和洪泽湖这一狭长地带平原等。
这些地方因为地处平原,又兼水系发达,气候温和,盛产鱼、虾、蟹、菱、莲、苇。还可种植双季稻,粮、棉、水产在全国都占重要地位,素有 “鱼米之乡”之称。
鱼米之乡多指长江中下游平原(Yangtze Plain, Middle and Lower)是指中国长江三峡以东的中下游沿岸带状平原,为中国三大平原之一[1],地跨中国鄂、湘、赣、皖、苏、浙、沪等7省市,素有“水乡泽国”之称,主要工业有钢铁、机械、电力、纺织和化学等,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水陆交通发达。[2]
长江中下游平原西起巫山东麓,东到黄海、东海滨,北接桐柏山、大别山南麓及黄淮平原,南至江南丘陵及钱塘江、杭州湾以北沿江平原,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宽100~400千米,总面积约20万平方千米,主要由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皖苏沿江平原、里下河平原及长江三角洲平原等6块平原组成。一般海拔5~100米,多在海拔50米以下。年均温14~18℃,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3]
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扬子准地台褶皱断拗带内,燕山运动产生一系列断陷盆地,后经长江切通、贯连和冲积后,而形成。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平原边缘白垩系―第三系红层和第四纪红土层微微掀升,经流水冲切,成为相对高度20~30米的红土岗丘,中部和沿江沿海地区则继续下降形成泛滥平原和滨海平原[4]。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重要的粮、油、棉生产基地,亦为中国水***最丰富的地区。长江天然水系及纵横交错的人工河渠使该区成为中国河网密度最大地区。同时该区是中国淡水湖群分布最集中地区,著名淡水湖有鄱阳湖、洞庭湖等[4]。
据资料显示,鱼米之乡指盛产鱼和稻米的富饶地方,一般是指长江中下游平原,因为我国东部受夏季风影响,降水丰富,所以气候湿润,物产丰富,被称为“鱼米之乡”。而宁夏的河套平原、陕西的渭河平原、四川的成都平原和东北的三江平原也可称之为鱼米之乡。
在唐前,鱼米之乡应该是指关中平原,即渭河平原或渭河盆地。关中平原介于秦岭和渭北山系(老龙山、嵯峨山、药王山、尧山、黄龙山等)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3~800米,东西长约350公里,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后亦称潼关)和大散关之间(一说在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之间),古代称“关中”,亦有雅称“秦中”之说。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五市及杨凌示范区。东西长约350公里,平均海拔约500米,西窄东宽,号称“八百里秦川”。(出处:唐·王睃《清移突厥降人于南中安置疏》:“谄以缯帛之利,示以麋鹿之饶,说其鱼米之乡,陈其畜牧之地。”)
在明朝,鱼米之乡泛指长江中下游平原。(示例:我知江州是个好地面,鱼米之乡,特地使钱买将那里去。明·施耐庵鱼米之乡《水浒全传》第三十六回)
而现在,一般指长江三峡以东中国长江三峡以东的中下游沿岸带状平原。长江北接淮阳山,南接江南丘陵。地势低平,地面高度大部在50米以下。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称两湖平原)和江西鄱阳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长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以及江苏、浙江、上海间的长江三角洲,其中长江三角洲地面高度已在10米以下。平原上河汊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著名的洞庭湖、鄱阳湖、太湖、高邮湖、巢湖、洪泽湖等大淡水湖都分布在这一狭长地带。向有“水乡泽国”之称,盛产鱼、虾、蟹、菱、莲、苇。气候温和,无霜期240~280天,江南可种植双季稻,粮、棉、水产在全国占重要地位,素称“鱼米之乡”。
长江中下游平原经济发达,有上海、南京、武汉等大城市和苏州、无锡、常州、盐城、镇江、扬州、泰州、南通、芜湖、南昌、长沙等中等城市。
鱼米之乡是指水网密布的江南水乡和四川盘地及珠江三角州。即成渝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及珠江下游平原。土地肥沃,灌溉方便,旱涝保收。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纺织技术历史沿革图表大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纺织技术历史沿革图表大全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dwrw.com/post/59235.html发布于 2024-10-10